市場新聞

全球宏觀流動性與BTC價格走勢的相關性考驗

By 劉教鏈 2025-04-21 06:48
全球宏觀流動性與BTC價格走勢的相關性考驗

來源:劉教鏈

周一BTC發力站上87k,下面這張圖是一張關於全球貨幣供應量(M2)與BTC價格相關性的圖表,教鏈在此前內參中曾多次提及。圖中顯示,全球宏觀流動性(M2貨幣量)後移108天後,竟與BTC走勢相當之吻合。這耐人尋味的同步性背後,究竟暗含着怎樣的邏輯呢?

模型的核心邏輯是,全球宏觀流動性究竟如何傳導至BTC。

全球M2指標相當於各國央行印鈔的總量,它反映着市場中的資金水位。當央行大量印鈔時(如2020年疫情後的全球大放水),這些新增貨幣並不會立刻湧入BTC市場。圖表中設置的108天滯後周期,試圖捕捉資金從央行“放水”到流入加密市場的傳導時間差。

數據顯示,隨着統計周期拉長,兩者的相關性顯著增強:30天的相關系數僅52%,而3年周期的相關性達到79.6%。這說明BTC價格與貨幣寬松的關聯不是即時反應,而是一種中長期趨勢的共振。當市場流動性持續寬松時,部分資金會逐漸滲透到BTC這類高風險資產中,但這個過程需要經歷投資者信心修復、資金流動路徑建立等環節。

而當圖表右側用黃色箭頭指向“可能突破”時,暗含的邏輯是:若當前全球M2保持擴張(如日本央行持續寬松、美聯儲暫停加息),按照108天的傳導周期推算,BTC可能在2025年5月份迎來新一輪資金驅動的上漲。

不過,模型也暴露出明顯局限。2023年初的小規模反彈失敗表明,單憑貨幣供應量無法完全解釋短期波動。當時盡管全球M2仍在增長,但美國銀行業危機導致資金暫時流向傳統避險資產,BTC作爲新興資產反而遭遇流動性虹吸效應。這提醒我們,宏觀流動性只是影響幣價的必要條件,而非充分條件。

很顯然,加密市場目前的體量規模,相比於全球流動性資產的規模還是太小了。

BTC在宏觀流動性向加密市場的傳導鏈中扮演着矛盾角色。一方面,其總量恆定的特性讓它被部分投資者視爲抗通脹工具,當法幣貶值預期增強時,資金可能加速流入;另一方面,它仍是高風險資產,當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(如2020年3月疫情爆發初期),投資者會優先拋售BTC換取美元現金,導致其與風險資產同步下跌。

這種雙重屬性導致BTC與M2的關系呈現非线性特徵。圖中近三年79.6%的相關性數據,實際上經歷了多次“背離-回歸”的波動測試。例如2021年清退挖礦產業時,政策衝擊短暫打斷了貨幣寬松的傳導效應,但當市場消化利空後,價格又重新向M2曲线靠攏。這說明模型的底層邏輯存在韌性,但具體傳導過程會受到地緣政治、監管政策等外生變量幹擾。

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,該模型的價值不在於預測具體漲跌,而在於建立宏觀認知框架。當觀察到主要經濟體集體轉向寬松時(如降息、量化寬松),可以將其視爲BTC中長期向好的背景信號;而當全球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時,則需警惕流動性退潮帶來的壓力。圖中1095天(約3年)的高相關性提示:用3年以上的周期視角觀察,或許比追逐短期波動更有參考價值。

同時,我們還需警惕將相關性等同於因果性。BTC價格還受到減半周期、鏈上技術演進、機構參與度等多重因素影響。例如2024年的BTC減半事件,可能疊加全球M2增長形成雙重助推效應,但也可能因監管政策變化產生抵消作用。因此,這個模型更適合作爲分析市場的拼圖之一,而非唯一決策依據。

從這張圖表延伸思考,我們或許能更清晰地看到BTC在當代金融體系中的位置:它既是全球貨幣超發的產物,又是傳統金融秩序的挑战者。108天的滯後效應,本質上揭示了資金從傳統市場向加密世界遷徙的效率與阻力。當主流金融機構开始將BTC納入資產配置時,這種傳導周期可能會進一步縮短;而當黑天鵝事件爆發時,滯後期又可能被動延長。理解這種動態平衡,或許比單純關注價格漲跌更有價值。

標題:

地址:https://www.pressbased.com/post/12550.html